一、歷史的回顧及理論概述
日本學者宮本慶己在《雷及避雷》[2]一書中論述了避雷針的引雷和防護地物的功能。他用模擬試驗說明單支豎立在平地的避雷針的引雷空域如圖2所示。其中簡化包絡線是一條拋物線,此線即為在正、負雷雨雲下該避雷針的50%擊針擊地平均分界線。圖中小圈為窄中各點實驗放電統計資料,表示類比實驗下行先導的針尖位置,黑圈表示百分之百出針,白圈表示百分之百擊地,黑白各半表示50%擊針及擊地。雷擊避雷針和地的放電強度與雷電極的極性有關,當雷的極性為正時,雷對避雷針的放電強度高於雷對地;當雷的極性為負時,雷對避雷針的放電強度略低於雷甫對地。所以在同樣電壓下雷電極對針的放電距離R與雷電極對地的放也距離H是不同的。根據長間隙放電的實驗資料大致有:
雷電極為正、地為負時,k=R/H=0.8~0.9.
圖3為雷擊針地分介面的理論分析圖,據此可以求出雷擊避雷針和地的理論分界線。圖中L為避雷針尖,其高度為h,P為雷電極頭部,其對地高度為H,E為雷電極正下方的投影點,L、P之間的距離為R。當P點維持k等於某一常數在圖面上運動時,其運動軌跡就是雷擊避雷針和地的理論分界線。分界線以y軸為中心旋轉就是立體的分介面。分介面內為雷擊避雷針的空域,分介面以外為雷擊大地的空域。分介面附近引下的雷擊地面為散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