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易受機械損壞的地方,加保護管後可防止防雷引下線受機械外力而損壞;
(2)在人們能接近的地方.加絕緣保護(套硬塑膠管或包纏絕緣材料),一旦雷擊時,可減小接觸電壓。
設置斷接卡的目的是便於測量引下線的接地電阻,供檢查用。
當防雷裝置受到雷擊時,在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極上都會產生很高的電位。如果建築物內的電氣設備、電線和其它金屬管線與防雷裝置的距離不夠時,它們之間就會產生放電。這種現象稱之為反擊,其結果可能引起電氣設備絕緣破壞,金屬管道燒穿,從而引起火災、爆炸及電擊等事故。為了防止發生反擊,建築物的防雷裝置須與建築物內外的電氣設備及其它接地導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在工程中往往存在許多困難而無法做到。當利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的結構鋼筋作暗裝防雷網和引下線時,更難做到。如電氣配管就無法與結構鋼筋分開到足夠的絕緣距離。當把電氣部分的接地和防雷接地連成一體後,就使建築物內的鋼筋間構成一個法拉第籠,在此籠內的電氣設備和導體都與籠相連接,就不會受到反擊。
發生雷擊時,雷電波往往會沿架空電線進入室內。為了防止雷電波進入室內,將固定瓷瓶的鐵橫擔接地,就使橫擔與導線之間形成一個放電保護間隙,其放電電壓約40kV、當雷電波沿架空電線侵入時,瓷瓶上發生沿面放電,將雷電波導流入地,大大降低架空電線上的電位,將高電位限制在安全範圍以內。為防止雷電波沿低壓配電線路侵人建築物,接戶線上的絕緣子鐵腳直接接地,其接地電阻不宜大於
30Ω。公共場所(如劇院和教室等)的接戶線以及由木杆或木橫擔引下的接戶線,絕緣子鐵腳應接地。
建築物屋頂上裝有風機、熱泵、航空燈等電氣設備時,把設備外殼與避雷帶連成一體這是通常的做法,但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即這些電氣設備的電源線未加防護不能直接與配電裝置相連接。裝有避雷針和避雷線的構架上的照明燈電源線必須採用直埋於土壤中的帶金屬護層的電纜或穿入金屬管的導線、電纜的金屬護層或金屬管必須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長度應在
10m
以上,方可與配電裝置的接地網相連或與電源線、低壓配電裝置相連接。如果與避雷裝置連成一體的電氣設備的電源線,未加防護直接與低壓配電裝置相連接.當遭到雷擊時,雷擊引起的高電位就會通過電源線傳到其它低壓配電裝置上。與屋頂避雷裝置已連成一體的電氣設備的外殼,如再與屋內的接地線相連是更嚴重的錯誤。因為屋頂遭到雷擊時,雷電流就會從避雷帶→屋頂電氣設備外殼→屋內電氣設備外殼,使屋內電氣設備外殼出現高電位,這是極其危險的。因此屋頂電氣設備的外殼已與避雷裝置連成一體後,不允許再與屋內接地線相連。
裝有避雷帶的水塔,落雷時,雷電流除了沿著避雷引下線入地外,還有可能沿著航空燈的電源線進入室內。因此航空燈的未加防護電源線不能直接進入室內,而應採用帶金屬護層的電纜或穿入金屬管的導線,且金屬護層或金屬管必須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長度應在
10m
以上,方可再與電源或低壓配電裝置相連接。當航空燈採用光導纖維傳送光時,則不必採取上述措施。
沿屋脊、屋簷及屋面兩側的斜邊上裝避雷帶;若屋面為平頂,則沿屋面四周或女兒牆上架設避雷帶,避雷帶距外牆邊的距離宜小於或等於避雷帶支起的高度。為避兔接閃部分的振動力,可將避雷帶支起
10~20cm,支點間距不應大於 1.5m,一般取
1m。若屋頂有水箱,因水箱高出屋頂,因此在水箱頂部四周亦應安裝避雷帶。採用避雷帶防雷時,屋面上任何一點距避雷帶的距離不應大於
10m。如果屋面寬度超過 20m 時,可增加避雷帶,用避雷帶組成
20m×20m
的網格。避雷帶一般用25mm×4mm鍍鋅扁鋼做成,女兒牆上的避雷帶也可用裝飾金屬欄杆。避雷帶至少有兩根引下線和防雷接地極相連,引下線應對稱設置。引下線之間距離對於一般建築不大於
24m。引下線可明裝亦可暗裝,明裝一般用 25mm×4mm
鍍鋅扁鋼,明裝引下線與建築物牆面間隙一般不小於15mm。明裝引下線是在建築物外牆土建施工完後進行的。當引下線與支架焊接連接時,在引下線與牆之間應襯墊鐵皮,避免焊接飛濺沾汙牆面。焊接完後再拿走鐵皮。暗裝引下線則利用柱頭主鋼筋,這在土建施工時完成。接地極通常每組用兩根,相距
5m,兩者用扁鋼相連。 接地極可用 50mm×5mm 角鋼或 φ40mm
鋼管(厚3.5mm)長2500mm 製成,埋深不宜小於
0.6m。有多根引下線時,在引下線距地面 1.5~1.8m
處,宜設置斷接卡,斷接卡以下的明敷引下線應用絕緣管(如 PVC
塑膠管)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