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工業界的靜電危害與防範措施  上一頁

作者:伏名      文章來源: 網站

一、前言

在大部份工業製程中都會產生靜電荷的累積,輕則使人感到不舒適,重則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在易燃性氣體、液體和粉塵的裝卸與輸送過程中,產生火災爆炸事故。

尤其在某些具潛在靜電危害的行業,如:化學、石油、塗料、塑膠、製藥、食品、印刷和電子等行業,容易有靜電危害產生的問題。

二、靜電危害的產生

靜電危害的產生有一特定的過程。在工作環境中,所有因靜電引起的火災爆炸事件都遵循著相同的程序,如下所述:首先發生電荷分離,然後電荷累積,若電荷無法散逸,則將發生靜電放電,同時可能引燃周圍易燃性物質,而發生火災爆炸危害事件。

許多工業製程常使用導電性甚差的物質,並常有表面接觸、分離和移動的操作,因而產生電荷分離的現象。

例如:高電阻值液體的流動或過濾、粉體的研磨、混合或篩選過程、粉體的氣動式傳輸、人員或車輛在絕緣地板上的移動、輸送帶或薄片狀物質在滾輪上的移動等。在上述或類似的製程中都會發生靜電的問題。

當電荷在物體上累積到使電場達空氣的介電強度3MV/m時,就會產生放電現象,將其所儲存的全部或部份能量釋放出來,形成具有光與熱的放電路徑,並可能引燃易爆性物質。根據易燃性物質的最小引火能量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MIE) 數據,可推知靜電放電的能量是否足以引燃該易燃性物質。

近來由於許多設備的零件都使用非導電性塑膠,使得設備中某部份金屬的元件、組件、管路、容器或結構形成電的絕緣體,致使電荷逐漸累積至危險程度。典型的例子包括:在塑膠管路上安裝金屬漏斗、金屬管路上因非導電性墊圈而使某段金屬管路絕緣、人員因穿絕緣鞋或站在絕緣地板上而使人體被絕緣等。累積在絕緣導體上的電荷產生放電時,會將所有的能量在一次放電中釋放,此類靜電放電稱為火花放電。一般而言,火花放電可引燃易燃性氣體、蒸氣和塵雲。

電荷在絕緣物體表面的移動速率甚慢,然而靜電放電的持續時間卻極短,因此絕緣物體蓄積的電荷,不易於單次的靜電放電中全部釋放出來,而可能在絕緣物體表面之鄰近區域發生多次靜電放電。

由於電荷和周圍環境幾何形狀之不同,放電型式可分為:電暈放電、刷狀放電,以及射狀放電三種。一般而言,刷狀放電之能量大於電暈放電。

刷狀放電能量足以引燃許多易燃性氣體、溶劑蒸氣及混合物等。在一非導電性薄膜的兩面充滿正、負極性電荷時將蓄積大量電荷,若發生射狀放電其能量足以引燃大多數的可燃性氣體和易燃性粉塵。

在一大筒倉或容器中充滿高電荷粉粒產品的表面發生之輻射狀方式放電,稱為大量粉堆放電。若有易燃性氣體或具有較低最小引火能量之塵雲存在時,則有甚大的潛在危害,因此必須設法排除大量粉堆放電的產生。

三、靜電危害防制方法

靜電危害防制方法可分為接地、增加溼度、限制速度、抗靜電材料、與靜電消除器等五種。工業製造過程中,因作業環境、程序及材料的不同,所實施的靜電危害防制方法亦會有所不同。

選用時必須考量現場製程環境、條件與限制,甚至經費、管理系統與人力素質等因素。沒有一種靜電危害防制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工業製程或情況,有時同時採用二種或二種以上的靜電危害防制方法。

(一)、接地

靜電危害防制方法中,接地是最有效且經濟的方法。製程中因摩擦、感應或傳導等方式產生靜電,若電荷蓄積在對地絕緣的金屬設備、導電性產品或人員身體上,則蓄積的電荷會在一次放電中將能量釋放。

此類靜電放電為發生靜電危害事故之主要原因。其防制方法就是將所有具導電性的物件實施接地,並保持低的接地電阻,將蓄積在金屬設備、導電性產品或人員身體上的電荷迅速向大地散逸,以避免發生靜電危害事故。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存在易燃性蒸氣的一般作業場所中,被絕緣的金屬設備/元件、導電性產品或人員身體本身的電位需達100V以上,方可能因放電而引燃周圍的易燃性物質。因此在工廠中將被絕緣的金屬設備/元件、導電性產品等實施接地,保持接地電阻小於106 Ωm,就足以將蓄積的電荷迅速向大地散逸,而將本身的靜電電位降至100V以下,以避免發生靜電危害事故。

(二)、增加濕度

增加作業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溼度,在目前傳統產業的製程中亦是常見的靜電危害防制方法。在高溼度(R.H.> 65 ﹪)環境中,若物質表面具親水性,則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水份,進而降低物質的表面電阻值,增加電荷散逸的速率,將電荷蓄積程度降至最低。這類物質包括棉、紙及醋酸纖維素等。工廠製程中通常會採用加濕器、地面灑水、或水蒸氣噴出等方法,增加作業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溼度。

若物質表面為非親水性,則不易吸附空氣中的水份,致無法降低物質的表面電阻值,因此不能增加電荷散逸的速率。這類物質包括部份人造聚合物如:ABS(Acrylonitrile – Butadiene - Styrene,丙烯- 丁二烯 – 苯乙烯)Teflon(鐵氟龍,氟碳聚合物)等。這類高斥水性物質需要相對溼度提高至80 ﹪,甚至90 ﹪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物質的表面電阻值,將電荷蓄積程度降至最低。

(三)、抗靜電材料

製程中物質所蓄積的靜電會經傳導路徑向大地散逸。若傳導路徑為絕緣性材料(導電性低)則靜電散逸率低,若傳導路徑為導電性材料(導電性高)則靜電散逸率高。物質的表面電阻係數小於1011 Ω/m2或體積電阻係數小於1010 Ωm,即可避免物質蓄積過量的靜電。

該類物質稱為抗靜電材料。但在含易燃性物質的作業場所中,則抗靜電材料的表面電阻係數需小於108 Ω/m2或體積電阻係數需小於106 Ωm。

對於工業製程中使用的各種材料,可經由下列方法使之成為抗靜電材料:物質本身具有抗靜電能力(如:棉、木材、紙及土壤等)、在絕緣材料的表面塗佈抗靜電物質(如碳粉、抗靜電劑等)、在絕緣材料製造過程中加入導電或抗靜電物質(如碳粉、金屬、抗靜電劑、導電性纖維等)。

(四)、靜電消除器

利用高壓電在空氣中產生帶電離子。由於異性電荷會互相吸引而中和,離子可中和帶靜電物體的電荷,使其電荷蓄積程度降至最低,因此不會發生靜電放電。靜電消除器大致可分為被動式、主動式及輻射源式等三種。

選擇靜電消除器時,必須考量作業環境因素才能發揮最大的靜電消除效果。一般而言,靜電消除器架設位置應接近帶靜電物體而遠離接地金屬物件,以發揮最大的靜電消除效果。此外,需注意因電離所產生臭氧的工業衛生問題,以及高壓電源與帶電體產生短路及放電所引發的工業安全問題。

(五)、限制速度

工業製程中兩種物體可能因摩擦而產生靜電,並逐漸累積而發生靜電危害事故,因此降低摩擦速度可減緩靜電的產生,達成防制靜電危害事故發生的目的。在工業製程中受限於物質特性與產量要求,限制速度的靜電危害防制方法,通常多應用於易燃性液體的輸送作業。

將液體原/物料輸送至儲槽或容器時,若是低導電係數(小於50 pS/m )的易燃性液體且其中含有懸浮物、水等不相容物,則在現場作業時應限制易燃性液體流速低於 1 m/s 。

若易燃性液體中未含有不相容物,則液體流速應限制低於 7 m/s。一般工業製程都能依據此原則進行製程設計與生產操作。低導電係數的易燃性液體入料作業時所造成的噴濺亦是製程中潛在靜電危害來源之一。

可將液體入料管線儘量接近儲槽/容器底部,或由儲槽/容器底部之入料管線進行液體原物料輸送,或降低易燃性液體的流速,主要目的在於減少液體穿過液面時的摩擦以及引起液體的擾動,以避免因過多的摩擦產生大量的靜電。

四、靜電災害案例檢討

 工業製程中靜電可能伴隨各種不同作業而產生。如原料入料、攪拌、成品輸送、分裝等。若靜電蓄積至危險程度,即會發生靜電放電,輕者造成人員電擊事件,嚴重者可能引燃周圍易燃性物質,發生火災或爆炸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例如化學工廠中有許多不同的製程與作業,其中某些日常重複性的工作,從未發生過危害事件,可是有一天某一元件或物料被更換,作業人員卻未發覺作業中的潛在靜電危害,致使引發嚴重的危害事件。

(一)、災害現場描述

多年前在某化學工廠中曾有一位作業人員將小鐵桶裝滿甲苯時發生了火災,首先他將小鐵桶的塑膠把手掛在管路閥件上,打開閥件後不久就看到甲苯起火燃燒,作業人員描述當時的情況說:「我站在那裡,甲苯就引火開始燃燒。」他趕快到附近拿一個小型滅火器,但不足以將火撲滅,所以又去拿一個大型的滅火器,可是這時候鐵桶中的甲苯已經漫延到地面上造成一場嚴重的火災。

(二)、災害原因分析

事後工廠調查此一意外事故,發現該作業人員執行此一工作已數年而且未發生事故。原先的鐵桶把手是木質材料,現在被更換為塑膠材料,經量測發現乾燥木頭的體積電阻係數為109Wm,塑膠的體積電阻係數為1016Wm,另研究發現甲苯流動10秒產生1微庫倫的電量,經由小鐵桶釋放出約25毫焦耳的能量,甲苯的最小引火能量為0.24毫焦耳,所以當小鐵桶中蓄積足夠靜電荷並發生靜電放電時,其能量足以引燃甲苯蒸氣發生火災。

(三)、防範措施

說明這個案例的目的並不是建議作業中使用木頭材質的器具就不會發生靜電問題,而是要強調作業中一點小改變就可能引起重大的損失。此案例中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正確的接地措施,並保持低的接地電阻,將蓄積在小鐵桶上的電荷迅速向大地散逸,就能避免發生靜電危害事故。在實際運作時必須經由管理方式來加強現場作業的管理與監督,避免作業人員疏忽,未在入料前將金屬桶實施接地。

 

五、國內靜電危害問題與防範對策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於85年度規劃「製造業靜電危害現況調查」計畫,針對製造業中靜電危害性高之十大業別(造紙、紡織、印刷、化學、化工、石化、橡膠、塑膠、電力電子、食品)寄發問卷調查,獲致製造業靜電危害現況結論如下:

(一)、造紙業靜電危害多發生於滾輪複捲與產品分裝時,導致人員電擊、產品瑕疵等。

(二)、紡織業靜電危害以成品高速傳送累積靜電導致人員電擊、產品不良為多,亦曾因此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三)、印刷業、塑膠業、與橡膠業等之靜電危害類型雷同,多發生在成品捲送作業中引起的高靜電,導致人員電擊與產品不良,靜電亦會引燃油墨或溶劑而導致火災爆炸事故。

(四)、石化業之靜電危害多發生於流體傳送、攪拌、粉體研磨、入料、篩選等作業,雖然危害事件發生頻率較低,但若發生危害事故則災害後果大多甚嚴重。

(五)、電力電子業之靜電危害以靜電造成產品瑕疵與損壞為主,食品業之靜電危害以粉體作業與酒精槽儲運作業為主。

針對製程中的靜電危害事故採行防範對策,應先瞭解靜電危害發生原理,熟悉危害發展過程中靜電產生及散逸的因素,以及靜電放電類型與危害,能夠辨認靜電危害形成的每一階段,然後能針對危害原因運用靜電量測儀器,進行製程中物質及環境量測,掌握製程中靜電物理量,評估具潛在之靜電危害因素,後續研擬與採行適宜之靜電危害防制方法,同時持續量測與比對施行靜電危害防護措施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潛在靜電危害,提高生產過程中的作業安全及人員的安全。

六、結語

大部份工業製程都可能產生靜電荷的累積,輕則使人感到不舒適,重則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產生火災爆炸事故。這些靜電危害事故的發生一定都具有下列的發展過程,首先因摩擦、感應或傳導等方式產生靜電,繼之不同極性的電荷蓄積在設備、人員身體或產品上,又電荷不斷累積至足以造成放電現象,且靜電放電所釋放的能量,足以引燃週圍的易燃性物質時,就會造成火災或爆炸的災害。

清楚瞭靜電危害形成的每一階段,有助於辨認造成靜電危害的原因,並研擬適宜之防制對策,達成提高製程現場及作業人員的安全,有效降低靜電危害事故及生產損失。 雖然靜電效應是電學中最早用實驗證明出來的,但在現代工業製程中靜電卻還被視為“無名火”。一般業界對靜電危害防制技術可謂相當陌生,常常發生許多誤解或誤用防制方法而不自知,以致未能防範靜電危害事故的發生。

 

七、參考文獻

2. 靜電氣安全指針,勞動省產業安全研究所/產業安全技術協會,1999。

3. BSI 5958 Code of Practice for Control of Undesirable Static Electricity.

4.NFPA 77 Recommended Practice on Static Electricity.

5.Electrostatic discharge: understand, simulate and fix ESD problems, Mardiguian, Michel, Interference Control Technology, 1999.

6.Powder handling and electrostatics: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hazards, Jones, T. B., King, Jack L. , Lewis, 1991. 1.製造業靜電危害現況調查及防止對策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1997。

 

冉存仁

工研院環安中心  副工程師

工程相關聯絡人 : 胡  光  輝     行動電話 : 0932280281

歡迎使用 e-mail   mes.hu@msa.hinet.net

歡迎使用 LINE  ID: 0932280281

歡迎任何相關問題諮詢及討論 , 若行動電話忙線或接收不良,請用line

FB粉絲團連結: 防雷專家